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涉及货币、汇率、CPI、房地产等内容。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关于人民币汇率
近期,人民币汇率形势备受市场关注。“人民币汇率反映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短期不确定性大,也测不准,但长期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报告如此分析。
报告指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5月贬破7元,7月份又升值1.3%,结售汇行为理性有序,市场预期基本稳定。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外汇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发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优势,综合施策、稳定预期,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关于货币政策
报告还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将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对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领域,可延续实施期限,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工具。
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前瞻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7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3%、11.3%和9.0%。信贷结构持续优化,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1%和40.3%。贷款利率明显下行,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95%、4.11%,较去年同期分别低0.21个、0.5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
关于房地产
针对房地产金融,报告提出,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报告还称,落实好“金融16 条”,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关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方面,报告提出,切实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要推进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出台相关工作,研究起草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附加监管要求,加快推动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建立健全总损失吸收能力,切实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6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3%、9.0%和11.3%。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升至6.3%。
“宏观经济有望延续好转态势,未来与金融数据将更加匹配。”报告称,当前金融数据总体领先经济数据,主要是宏观政策和金融靠前发力、实体经济恢复时滞导致的阶段性现象。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疫后消费和经济恢复都需要时间。
“从当前形势看,疫情后经济恢复步入了正常轨道。经济循环和居民收入等已出现积极好转,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全部投资,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超六成和九成,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全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有望实现,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与金融增速间的缺口将逐步弥合。”报告指出。
关于CPI
报告判断,物价有望触底回升。报告称,上半年,我国物价涨幅震荡走低,6月CPI同比降至0,7月短暂转负至-0.3%,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当前我国没有出现通缩,宏观经济稳步恢复,广义货币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
“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供需条件改善的有利因素还在增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恢复,消费意愿稳步回暖,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逐步回升,综合来看,物价涨幅大概率已处于年内低位。”报告称,中长期看,我国经济供需总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