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8月金融数据。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6%,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专家表示,8月份政策密集出台,提振市场信心,贷款增速总体平稳、边际回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力。
正确、理性看待短期金融数据波动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10.6%,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36万亿元,跟上月相比,大幅增加了超过1万亿元,明显强于季节规律。这里面既有政策支持,也显示了市场的预期和市场情绪已经出现好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综合1—8月数据来看,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7.44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信贷供给事实上仍较为充分。
温彬提到,不必过度关注单月贷款新增量变化。他分析,7月单月信贷数据一度偏弱,曾引发市场担忧情绪。事实证明,单月短暂波动不足以说明问题,从前8个月来看贷款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此外,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温彬说:“‘基本匹配’是中长期概念,我认为至少是指按年度,甚至是更长时间段来衡量是否做到基本匹配,而不是要求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匹配,以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味地追求单月信贷同比多增,也并不切合实际。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瑜分析说,上半年M2同比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5.8个百分点,8月末10.6%增速的货币供给也并不算慢,信贷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导致债务的持续积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也容易产生金融风险隐患。
有业内人士用“爬坡”来解释贷款增长,“就像爬山一样,前面跑得过快,大多数人就需要一定喘息时间以恢复体力继续向上爬,信贷增长也是这样,一方面留足时间消化前期增量,另一方面,越往上必然‘坡陡步艰’,则需要‘蹄疾步稳’,维持有序节奏才能持续‘勇攀高峰’。”
多家机构近期也密集发声,认为信贷投放内生动力仍然强劲,并将持续成为实体经济修复的有力支撑。
看总量增长 也要看结构
从结构看,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占比也在不断提高。多家大型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7、8月份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一般贷款增速,银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8月央行专门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足见重视程度之高。央行此前还大力推动小微企业首贷户以及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业务,今年又持续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落地生效,助力民营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存量贷款“优化”
8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存量货币信贷池子已经不小。
与财政支出不同,货币投放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形成存量积累继续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从增量范式转向存量范式是正确理解中国经济的前提。”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指出,中国当前处于如何向存量资本资产要红利的“运维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金融领域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则需要在关注每月增量信贷支持的同时,更加关注庞大的存量贷款作用的发挥。
今年以来,存量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方面也是亮点颇多。从存量贷款利率来看,今年以来LPR持续下行,不仅仅新发放贷款能够享受政策红利,存量贷款和续放贷款的资金成本也会得到降低。
从存量续放服务看,随着金融科技和大数据运用,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比如续贷方式上,“无还本续贷”得到普遍运用,大幅提升转贷效率、减少了过桥费用;比如抵质押方式上,贷款不再唯“抵质押”论,获得信用贷款也更加便利。
宏观组合拳及时出手 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7月宏观经济数据低于预期,疫情疤痕效应仍然存在,外部环境持续面临挑战。市场对组合拳政策出台有呼吁,有期待,也有预期。
8月以来,货币政策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在6月降息后,8月15日央行再次降息,且MLF调降幅度高于上次调降的5个基点。不仅如此,各部门协同发力,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明显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先后出台、政策利率继续下行、包括调整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认房不认贷等各个方面的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政策效果立竿见影,房地产交易市场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多措并举有效发挥政策合力,显示出稳增长的决心。专家表示,这一轮组合拳受惠面广、可持续性强、能直接见效、市场认可度高,有效直达实体,帮助企业居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
在组合拳作用下,部分宏观指标有边际改善的积极变化。8月制造业PMI继续回升,进出口降幅明显收敛,旅游出行消费加速释放,9月新房销售和“金九银十”预期明显改善。随着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领域持续发力,未来积极效果还会进一步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央视新闻。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