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2023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地方发展路径逐步清晰。展望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态势将保持向好向优,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并针对细分领域制定更为具体和精准的政策,促进未来产业繁荣发展。
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应在产业体系、市场主体、前沿技术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未来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01
对202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地方政策体系建设将进一步落实
2023年按下了我国未来产业培育的加速键,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纷纷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在未来产业总体政策方面,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要面向六大领域二十大方向,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浙江省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未来网络等9个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量子信息等6个力量尚在集聚、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重点发力未来网络、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一批前沿领域实现从无到有,初步培育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
在未来产业细分赛道专项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围绕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系统布局。例如,在元宇宙领域,《江苏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郑州市元宇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加速出台;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
展望2024年,地方未来产业政策的覆盖广度将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31个省级行政区(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市发布了30余个未来产业政策,其中8个文件于2023年集中发布。2024年,一方面,尚未出台未来产业政策文件的省级政府将加快谋划布局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按照上位文件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加快出台操作层面的未来产业政策文件。此外,围绕量子信息、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等重点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地方政府将在贯彻落实相关部门文件基础上,出台更加细化的专项方案。
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速
2023年,国家层面聚焦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细分赛道,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取得了新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全面激发未来产业创新潜力。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充分借鉴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两大前沿领域,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四大重点方向,系统布局实施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典型应用等共计52项具体任务,科学引导先行先试,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研发,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二是部分前沿领域实现创新成果新突破。在量子信息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设计了时空解复用的光子探测新方法,构建了高保真度的准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器,提升了光子操纵水平和量子计算复杂度。在6G领域,由鹏城实验室牵头打造的科技基础设施—面向6G空天地全场景宽带无线通信环境科学设施(简称“鹏城鸿雁”)一期正式上线。
展望2024年,国家和地方将围绕未来产业重点赛道和方向,加快形成未来产业培育的创新模式。在国家层面,一是将强化“揭榜挂帅”任务的科学合理评估,及时发布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揭榜单位。二是将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分批次、分领域协同推进机制,同步加快布局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揭榜挂帅”的相关工作,引导地方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特色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发展。
在地方层面,需要围绕“揭榜挂帅”任务,出台一系列配套激励政策,打造面向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政策组合拳,积极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实现新的突破。
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安全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2023年,在推动未来产业标准化与治理强化方面,我国在量子信息、元宇宙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学技术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架构》(YD/T4301-2023)、《量子密钥分发(QKD)网络 网络管理技术要求 第1部分:网络管理系统(NMS)功能》(YD/T4302.1-2023)、《基于IPSec协议的量子保密通信应用设备技术规范》(YD/T4303-2023)三项通信行业标准落地实施。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78)发布《量子计算术语和定义》,规范了量子计算通用基础、硬件、软件及应用方面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为推动元宇宙标准化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元宇宙标准化工作组筹建方案(征求意见稿)》。
在知识产权方面,2023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分类体系(202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新兴数字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重点选取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和元宇宙等七类关键数字技术,明确技术边界并划分技术分支,构建技术分支与国际专利分类的参照关系,对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统计监测。
在安全治理方面,2023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风险。
展望2024年,针对未来产业相关重点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已成共识。一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将联合地方进一步加快政策安全治理工作,鼓励支持国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未来产业国际标准制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细分领域未来产业技术和产业联盟,推进国际标准化活动及标准研制工作,推广我国优势技术标准,提高我国在未来产业关键领域中的规则制定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加快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并针对未来产业基础共性、行业通用等标准规范,加快在重点领域成立行业标准组织、产业联盟,积极主导和参与重要标准制定。
02
未来产业划定发展路线图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专家认为,《意见》充分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前瞻部署了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氢能、核能、基因和细胞技术等多个细分赛道,将全面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面布局新赛道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各省(区、市)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出台了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文件。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意见》从技术创新、产品突破、企业培育、场景开拓、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到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韩健介绍,到2025年要形成“一批+6百”的目标体系,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意见》重在产业化落地。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意见》提出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力争做到两年“打基础”,五年“大提升”,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此外,《意见》还详细规划了六大方向超过50多个细分领域的未来产业发展,明确提出了下一代智能终端、信息服务产品、未来高端装备三类标志性产品发展路线。
“设定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既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自身现实需求,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外部形势要求。从自身需求看,是我国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从外部需求看,是我国主动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然选择。”赵刚说。
重点瞄准六大方向
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前沿技术创新突破。《意见》按照“技术创新—前瞻识别—成果转化”的思路,提出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体系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赵刚分析,与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有3个明显特征。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不是渐进式微创新,而是前瞻性、颠覆性重大创新,例如未来信息产业中的通用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未来健康产业中的基因工程、未来材料产业中的超导材料等技术创新;未来产业生产要素配置不是传统要素线性叠加,而是现代要素相互融合和配置效率指数级提升,例如量子计算机能让计算能力实现成千上万倍增加;未来产业边界不是界限清晰,而是呈现出不同产业跨界融合和智能化、绿色化等发展特征,如智能制造、生物材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
打造标志性创新产品
《意见》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等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
赵刚分析,当颠覆式技术创新呈现出技术性能成倍提升、产品化成本大幅降低、应用场景广泛等特征后,创新产品就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当前,满足这3个特征的标志性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通用人工智能产品。由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围绕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形成的智能产品,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AI手机和个人计算机、人形机器人、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云服务、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等智能产品和服务就具有较好前景。二是生物科技产品。由于细胞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科技创新产品工程化能力加速提升,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其他一些前瞻性技术尽管在实验室获得了成功,但离大规模产品化和商业化还有很大差距,例如量子信息技术创新。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人工智能电脑在中国个人计算机市场中新机的装配比例将快速攀升,2027年有望达85%,成为市场主流。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战略及业务拓展副总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表示,人工智能电脑是自然语言交互的个人AI助理。在过去40年发展历程中,联想不断推出变革用户体验的产品,未来还将和生态伙伴携手实现人工智能电脑快速普及,让AI惠及每一个人。
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排名全球第二位。但从结构看,通用算力占了大半,高性能算力占比有待提升。浪潮信息高级副总裁刘军表示,高质量算力采用先进的计算架构,具备高算效、高能效、可持续、可获得、可评估五大特征。其中,高算效是实测性能与资源利用率双重提升,是算力供需失衡、算力利用率低等矛盾的破解之道。而高能效是在最低碳排放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算力输出,确保能源利用最优解。
脑机接口作为十大标志性产品之一,近年来在电极、算法、芯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23年9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牵头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成立脑机接口研究工作组。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闵栋介绍,脑机接口可应用于医疗、娱乐、智能生活、教育等领域。其中,医疗领域是主要阵地。脑机接口与医疗结合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为相关疾病诊疗和康复提供了全新手段。此外,脑机接口还可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推动现有产业变革,如脑机接口应用于工业领域,可帮助人们通过意念操控机器人、无人车、工业产线等设备。
未来产业潜在价值巨大,需要资本持续投入。赵刚建议,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也可适时组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并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未来产业。同时,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
03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市场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随着未来产业顶层设计不断优化,我国先进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企业纷纷开展新一轮战略布局,但仍存在产业主体不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腾讯研究院2023年7月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3—构建未来产业竞争力》显示,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空间和未来生物六大领域中,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员规模都在200人以下,且以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为主,缺乏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从投资次数分布情况来看,未来产业在初创阶段和风险投资早期的企业占比较高,占到获得融资且未上市企业的3/4以上,表明大量未来产业企业仍属于发展初期。天眼查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情况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天使轮、A轮及战略融资事件数量总和超过人工智能产业总投资的50%。此外,相关央企虽然已开始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但仍处于技术论证和场景前期验证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市场化规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未来产业高度依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科研成果到市场的产业化路径仍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研发投入比较低。我国部分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贡献度低,仅占1%左右,企业对基础研究原创性的投入缺乏动力,对前沿技术的掌握能力有待提升。二是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以生物科技领域为例,欧美发达国家生物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达到了60%~70%的水平,我国生物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足30%。同时,地方普遍反映,受场景拓展限制,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较慢,例如,在量子信息领域,很多企业对其产业化前景预期不高,认为短期内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受技术发展、资本创新、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未来产业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我国未来产业培育仍面临统筹好“长期”和“短期”、“政府”和“市场”关系等挑战,资本市场“短平快”现象较为普遍,有耐心的资本不足,难以满足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长期投入。二是在未来产业的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现有科技金融机制仍然以政府补贴为主,产业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市场主导的新型金融产品体系仍然缺乏,难以满足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市场多层次化、细分领域个性化的资金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整合自《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2024年第1期,作者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及经济日报。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