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源说产业|从“量”到“质”的跨越,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前景与展望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5-07-25

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复苏和新兴市场的崛起,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工业智能化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祥和启源据统计数据了解到,今年前5个月,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成绩斐然。累计出口额达到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出口数量为7.4万台,同比增长29.2%。从区域市场发布情况看,亚洲依旧是主要出口市场,份额占比达53.4%,同比增长32.4%;欧洲市场份额占比为28.3%,同比增长更是高达91.8%。从出口国家看,越南、泰国、印度、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重点出口对象。这些数据彰显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不仅是中国制造业实力提升的体现,也为全球制造业的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深度解析工业机器人的定义、政策支持、产业链结构、市场格局及未来趋势,帮助您全面了解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01

工业机器人概念及应用领域

工业机器人 (Industrial robots) 也被称为产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定位控制、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操作机,主要用于代替人工从事柔性生产环节,如搬运材料、零件或操持工具,以完成各种作业。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它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主体包括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核心为减速器以及伺服电机,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包括:

汽车制造

2023年汽车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占比35%,是最大应用领域。汽车制造对机器人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工业机器人在焊接、喷涂、装配等环节广泛应用。

3C电子

3C电子领域应用占比25%,消费电子更新换代快,工业机器人在电子组装、检测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锂电/光伏

锂电/光伏领域应用占比20%,增速最快。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制造等环节应用广泛,助力产业升级。

此外,工业机器人还可用于自动化立体仓库、柔性加工系统、柔性装配系统等。工业机器人可以按照机械结构方式、操作机坐标形式、程序输入方式、运动坐标形式、驱动方式、应用领域等六个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机械结构,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六大类机器人:关节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Polar机器人和圆柱坐标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可以根据机械结构、机械配置、驱动方式、运动轨迹、控制系统等进行分类。

02

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政策动向

中国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政策支持体系也较为完善。以下是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政策动向及核心要点梳理:

2021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等15部门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2023年1月,工信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到 2025 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023年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突破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场景应用。

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

2024年7月,工信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及《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

2024年9月,工信部发布《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明确指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

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国在推动智能制造的政策中,将机器人应用视为关键组成部分,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03

全球分布格局及中国区域集群

日本

日本是工业机器人发源地之一,发那科位于东京,安川位于北九州。日本企业凭借高精度零部件制造和先进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欧洲

欧洲的ABB总部在瑞士,库卡在德国。欧洲企业以高端制造和系统集成见长,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全球工业自动化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埃斯顿位于南京,埃夫特在芜湖。中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逐渐占据优势,同时向高端市场进军,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长三角

长三角以上海、苏州为核心,埃斯顿、节卡机器人等企业聚集。该区域汽车产业发达,外资企业众多,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先进技术交流平台。

珠三角

珠三角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大族机器人、李群自动化等企业崛起。该区域消费电子产业发达,工业机器人在电子配套领域应用广泛,供应链高效。

中西部

中西部以重庆、武汉为核心,华数机器人、新松等企业布局。该区域成本优势明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潜力巨大。

04

从“量”到“质”的跨越,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5年的3.3万套飙升至2023年的43万套,8年增长超13倍,装机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2024年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9.6%至28.3万套,销量约14万套,同比增长5%,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国产化率首超50%,内资品牌份额达50.1%,首次超过外资。埃斯顿、汇川等4家国产厂商进入全球TOP10。

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50亿美元,中国以35%的份额(约 192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市场,装机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智造 2025”战略推进,工业机器人正从汽车、3C 领域向新能源、光伏等新兴赛道全面渗透。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 250亿美元,新能源汽车产线自动化率超90%,光伏行业需求爆发,带动机器人订单量年增40%以上。

工业机器人正迎来技术与应用的双重突破,以AI为核心的智能化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生成式AI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将从“机械执行” 转向“自主决策”,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视觉识别与动态规划,实现复杂任务的高效完成。协作机器人与移动机械手的创新应用加速人机共融。协作机器人通过力控传感器与AI 算法,在焊接、装配等领域与人类安全协同,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库卡开发的高载重移动机械臂则实现抓取搬运一体化,拓展至物流、航空航天等场景。此外,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生产流程,在汽车焊装线、半导体晶圆检测中大幅降低试错成本,提升产线灵活性。

新能源、光伏等新兴领域成为增长引擎,推动工业机器人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2025年光伏检测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亿元,吉泰智能爬壁机器人检测效率超人工150倍,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5%。同时,人形机器人的突破引发行业变革,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 年量产,中国政策支持下,人形机器人将在救灾、太空探索等特种场景率先落地,预计 2028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120 亿美元。

祥和启源认为,工业机器人行业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但行业面临技术挑战,如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低、高端市场被外资垄断、人才短缺等。未来,工业机器人行业将在技术突破、应用拓展和产业协同等方面发力。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出台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链合作,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家一家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产业导入、企业赋能、资源链接的综合咨询服务平台,祥和启源将继续在政策的号召下,深化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发挥自身咨询服务优势,链接优势资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中国智造 2025”战略推进贡献自身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整合自机器人研究、工业AI、工业机器人等。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