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源说产业|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揭晓: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入选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5-10-17

10月13日,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盛大开幕。开幕式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权威评选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正式对外发布。其中,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工程成就脱颖而出,标志着全球工程科技领域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

本次评选由国际工程领域权威期刊《Engineering》发起,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对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的工程成就。入选项目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空间观测、能源调配、生态治理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当代工程科技的创新性与跨学科融合特征。

源说产业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详解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分别是:“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Blackwell GPU架构、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人形机器人、抗体偶联药物。

01

“毅力号”火星探测器

2021年2月19日,“毅力号”探测器登陆火星杰泽罗陨石坑,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第五个成功抵达火星的探测器。其集成自主导航、样本采集与地外探测技术,实现火星岩芯与尘埃样本采集、大气制氧实验,并携带全球首架地外直升机“机智号”完成火星低密度大气飞行,开启人类系统化探索地外生命新征程。

源观点

“毅力号”火星探测器融合了自主导航、样本采集与地外探测等多项尖端技术,在复杂的火星环境中实现了高度复杂的自主操作和多机构协同探索。同时实现了无人机技术的跨星球应用。它所验证的自主操作、协同控制、样本处理、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无疑也为未来系统化、商业化开发地外资源铺平了道路。

02

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

2023年7月1日,欧洲航天局主导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部署于日地拉格朗日L2点,观测距地球100亿光年外的星系,捕捉早期宇宙演化信息。其首批科学成果揭示诸多宇宙奇观,为探索暗物质与暗能量提供关键线索,成为宇宙学研究里程碑。

源观点

将目光从近邻火星投向更深邃的宇宙,2023年7月1日发射升空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则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宏观结构和物质分布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毅力号”和“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的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充分说明了国际工程科技界对深空探索和宇宙认知前沿的高度认可。这两项成就,一者聚焦于行星表面的原位操作与资源利用,一者致力于宇宙尺度的观测与认知,从微观操作到宏观洞察,共同勾勒出人类太空活动能力提升的清晰轨迹。

03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2019年5月,美国“极限因子”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抵达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底部(10925米),创人类深海探索新纪录。作为深海资源勘查与深渊科考的关键装备,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技术由美国、中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共同推进,代表深海装备开发前沿,为探索地球深海奥秘提供核心支撑。

源观点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深海资源勘查、深渊科考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美国、中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在这一领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0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022年8月25日,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投用。该工程自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经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总干渠长1432千米,设计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采用明渠、渡槽、暗涵、隧洞等输水形式实现自流。其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水安全,并促进沿线生态修复,为全球水资源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源观点

此次成功入选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既体现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水安全、有效促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重大效益的赞许,更是对中国为全球水资源调配与生态优化 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的高度认可。

05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

2024年11月28日,中国“三北”攻坚战标志性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合龙。该工程综合运用林草建设、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技术,突破干旱缺水、风沙活动强烈等制约,构筑3046千米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控制沙源扩散,保护周边生态系统,逆转“沙进人退”历史,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典范。

源观点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把“死亡之海”驯服成绿色家园的操作,直接让世界看到中国智慧的硬核实力!在荒漠化治理领域的开创性意义与里程碑式价值。该工程建设挑战前所未有。以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和田地区民丰县35公里治沙段为例,该区域是7个上风口风沙汇聚的核心沙源区,年均8级大风天数超过60天,流动沙丘年移动速率曾达百米,被公认为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极端环境,建设者们创新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治理策略,打出“梯田治沙+草方格”等工程固沙组合拳,大幅提升治沙效率与沙障使用寿命。

06

Blackwell GPU架构

2024年3月,美国英伟达公司发布新一代GPU架构Blackwell。该架构专为AI推理阶段复杂计算需求设计,集成混合精度算力、张量核心及高带宽存储模块,通过2080亿晶体管高密度设计、FP4低精度计算及第五代NVLink高速互联技术,实现算力指数级提升与能耗显著降低。其应用使AI训练速度大幅提升,推理延迟降至秒级,推动AI大模型迈入万亿级参数计算时代。

源观点

Blackwell GPU架构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AI)和高性能计算(HPC)领域‌,具体应用包括生成式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Blackwell GPU架构以其革命性的并行计算设计,为AI计算效率树立了新标杆。这一架构通过2080亿晶体管的高密度设计、FP4低精度计算和第五代NVLink高速互联技术,实现了算力的指数级提升和能耗的显著降低。

07

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

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先后发布DeepSeek-V3与DeepSeek-R1两款开源大模型。通过模型算法与工程优化的系统级创新,DeepSeek在资源受限条件下探索通用人工智能(AGI)取得突破。其“高性能、强开放、低成本”特性加速AI普惠化进程,重塑全球人工智能生态,推动各行业智能化转型。

源观点

当DeepSeek开源大模型与"毅力号"火星探测器、人形机器人等顶尖科技项目并列出现在"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榜单时,整个AI圈沸腾了!这是中国AI技术首次以开源生态的形式获得全球顶级认可,标志着我们在通用人工智能赛道上已经跑出了自己的节奏。DeepSeek证明了在AI领域,开源共享与商业成功可以完美共存。他们的企业版服务已经获得包括华为、腾讯在内的多家科技巨头采用,这种开源打基础、商业促发展的模式正在成为全球AI公司的新范本。

08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

该材料以碳纤维为增强体、树脂/金属/陶瓷为基体,通过复合工艺制成,兼具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及强可设计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领域,被誉为现代工业“黑色黄金”。日本东丽、美国赫氏、德国西格里等企业持续突破碳纤维力学极限,推动材料科技革命。

源观点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卓越的强度、极低的密度以及优异的耐腐蚀、耐疲劳特性,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它不仅在航空航天领域,如飞机、火箭、卫星等,实现了结构轻量化和性能提升,更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风力发电叶片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广泛应用,正引领着新材料产业的深刻变革,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凭借技术创新、广泛应用和产业带动能力,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体现了工程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09

人形机器人

2025年8月,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作为AI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载体,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人肢体结构、运动与感知方式,及自主学习决策能力,可替代或辅助人类完成工业制造、康复医疗、特种作业等任务。全球产业创新加速,特斯拉Optimus、宇树科技G1、Figure AI Figure02等代表产品引领技术潮流,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源观点

人形机器人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融合的前沿领域,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它已在工业制造、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有望深刻改变人类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

10

抗体偶联药物

2019年12月,美国阿斯利康与日本第一三共公司联合研发的Enhertu获FDA批准,标志着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ADC)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该技术通过稳定连接子将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高毒性细胞毒性载荷精准偶联,实现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与杀伤。其突破性意义在于推动肿瘤治疗从“无差别攻击”向“精准打击”转型,为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源观点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制药技术,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创新药产业对引领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医疗水平、稳固产业链国际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质生产力重要领域。“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五年。这五年里,国产创新药“量质齐升”,获批数量超“十三五”时期的2.8倍,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创新药综合实力已跃居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国际合作取得不错成绩。

源说产业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四个特点

一是集中体现了工程科技领域最先进技术水平或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例如,抗体偶联药物拓展了难治性肿瘤的治疗边界,实现了肿瘤治疗从无差别治疗到精准靶向治疗的转变,为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Blackwell GPU架构则凭借其突破性的并行计算设计与超高规模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计算效率和能效比,为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了核心支撑,奠定了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硬件基础。

二是综合反映了工程通过技术整合、系统优化与资源协同,实现整体目标的系统性创新。例如,“毅力号”火星探测器融合了自主导航、样本采集与地外探测等多项尖端技术,在复杂火星环境中实现了高度复杂的自主操作和多机构协同探索,成功采集火星岩石和土壤样本,开启了人类系统化探索地外宇宙生命的新征程。人形机器人则通过人工智能、感知控制、机械工程与运动规划等多学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高度仿生的运动与交互能力,已在工业制造、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有望系统重构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成为新一代通用型智能装备的代表。

三是突出展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备推动新产业诞生、激发新动能的潜力,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与经济驱动价值。例如,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卓越的强度与轻量化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引领新材料产业变革并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则通过先进算法架构和开放协作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并与行业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

四是特别彰显了工程不断突破极限,帮助人类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作用。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水安全的同时,有效促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水资源调配与生态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构筑起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控制了沙源向外扩散,有效保护了周边绿洲、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典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综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之声、学习强国、新疆广电等。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