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讲堂·大师课』第五期
《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政治词汇,被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引起海内外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有何重大意义?怎样实现现代化?对于宏观经济、金融发展、保险体系,又有何种启示?
2022年11月1日,『祥和启源·启源博智高研院』携手『和享荟·私享对话』联合举办精益讲堂·大师课第五期——《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特邀中央财经大学陈辉博士,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对二十大报告精华要点,进行系统归纳梳理。帮助大家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
大师观点
观点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速读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从世界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的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二十大报告框架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共分15个部分。前3个部分讲成就经验、指导思想、使命任务,从第4个部分开始,由经济到党建,分章作出战略部署。
陈辉博士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框架进行梳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二十大精神内涵。
观点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经济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
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涌现性、层次性、巨量性五大特征。
2035年远景目标,立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客观条件,既充分考虑我国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也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从十个方面对未来中国进行了展望和顶层设计:
理解二十大报告所勾画的未来方向,将使我们脚下之路走得更为坚定,以后天的视角思考明天的格局,以明天的格局做出今天的决策。展望未来,中国企业面临十大机遇:
➢ 机遇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各地区将趋向于形成“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优势
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企业需要围绕各区域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做长期布局;
➢ 机遇二:企业市场边界扩大,但区域品牌价值会不断下降;
➢ 机遇三:“线上数据”与“线下物流”作为双循环的“基础设施”将迎来发展机遇;
➢ 机遇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中高端产品出口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 机遇五:资本市场将更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实现融资发展,提升投资者资产配置效率;
➢ 机遇六: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重点方向与其所涉及的相关行业,不仅具备因“适度超前”的短期机遇,也具备
因“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长期机遇;
➢ 机遇七: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
➢ 机遇八:“专精特新”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
➢ 机遇九:企业的低碳绿色化转型已成为实现长期价值化发展的“标尺”;
➢ 机遇十:新兴产业迎来与“双碳”融合发展机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实体经济
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相较于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在绿色和能源领域的创新点体现在:首先是更加系统地强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其次新增了“双碳”相关内容,系统地阐述了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再次是立足于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明确提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最后是将十九大的“打赢蓝天保卫战”拓展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在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经济自适应发展的落脚点在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或“超级不确定性”,需要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心态和能力,用一个思维框架,不断地分析、判断和把握,并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实时进行调整和改变,力求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式现代化宏观环境的思维框架,可以简单概括为“1个原点、2大循环、3个背景、4个变革、5个动能、10大趋势”(见下图)。
观点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金融篇
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金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赋予中国金融的历史责任和必然要求。
关于金融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以及改善民生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这为金融机构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多项任务要求,为未来推动财政金融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遵循。
绿色金融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挥香港、澳门优势和特点,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深化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更加开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立法工作稳步推进,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基础法律为统领的多层次金融法律体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与此同时,正在制定中的《金融稳定法》有助于加强金融稳定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从业务规模和成长性来看,在全球市场中表现均十分亮眼。
对外开放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金融牌照和业务准入的开放;第二类是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有以下四大洞察:
➢ 与2001年加入WTO后的开放相比,此轮始于2018年的金融对外开放,无论在金融牌照开放广度、业务资质开放深度、还是开放速度上都超过了上一轮。
➢ 全球已就中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增长前景达成共识,中国金融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成为吸引全球领先金融机构的关键因素。
➢ 如何在中国市场获得持久稳定的成功,是外资在新一轮金融开放中关注的重点。
➢ 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对中国金融体系顶层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机构化能力建设均具有重大价值,未来可期。
中国金融业变革亦可归纳为“12345+10”,即1个定位,2大目标,3个要求,4个变革,5大动能,10大趋势。
观点四
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保险篇
保险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具有经济补偿的“补血”功能和资金融通的“造血”功能,是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富裕过程中重要的助推器。同时,保险的本源产生于互帮互助、扶危济困,自带强烈的社会属性,具有社会管理的“活血”功能,发挥着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稳定器作用。
因此,保险与共同富裕具有天然的联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在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险业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保险业亦大有可为。
中国式保险业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事实上,中国式保险业现代化,是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更高阶提炼,一体两面,这既构成了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为后者提供了路径依赖和比较优势。
中国式保险业现代化,融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在前者实现的过程中,之于后者,呈现出攻守两端的特质。
我们说“进攻”,就是保险要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里面,首先是发挥保险的功能价值,支持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保障供应链安全,支持产业链提升。其次,要发挥保险的“长钱”优势,参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科技资本的壮大,带动LP和创投形成资本杠杆,撬动创新。
我们说“防守”,就是“兜底”,包括助力完善社会分配制度,构建民生保障体系,使人们不至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的不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当前来看,保险业服务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仍有较大空间。一是保险业发展水平还不充分;二是保险服务内容有待扩展;三是保险保障仍有较大缺口。
在新的阶段,要积极推动中国式保险业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 一是坚持保险服务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 二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完善不断创新的多元化保险产品体系,达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 三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切实找准保险行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职能定位,通过深化改革,融入服务经济社会大盘发展之中。
▪ 四是推动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险公司要坚持守正创新,提高自身专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增强金融科技应用,实现降本增效,为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优质、高效的保险保障。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中国保险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既是短板,也是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