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产业聚焦|商业航天产业逐梦太空大市场,新业态充满想象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2-11-04

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国家构建航天强国路线图的背景和“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商业航天在卫星制造、卫星测控及卫星应用等领域高速发展。


商业航天产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方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云技术一系列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如何与航天进行融合,需要市场的力量来推动。要培育挖掘国内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

“力箭一号”带来的创新启示

不久前,由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成功首飞。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突破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具有运载能力大、入轨精度高、发射成本低等一系列突出优点。首飞成功不仅充分验证了“力箭一号”的技术实力,也极大提振了市场、资本、用户和从业者等多方面的信心。


随着世界航天技术不断发展和航天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商业运载火箭、低轨互联网星座、太空旅游等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世界航天大国纷纷布局商业航天,甚至把它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下,我国商业航天驶入发展快车道。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仍然面临“星多箭少”的局面:国内大部分从事商业航天的企业集中在卫星制造、服务等领域,具备研发大运载、高可靠性火箭能力的企业较为缺乏,能够成功发射的更是寥寥无几。从国内外经验看,在需求旺盛的市场大环境中,商业航天企业能否抓住战略机遇实现飞速发展,关键还在于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运载能力。


中科宇航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的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具有平均10年以上的运载火箭研制经验,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创新,直面技术难关,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力箭一号”的设计、生产、制造、装配、测试、发射等每一个环节,充分融入企业的创新智慧。兼顾灵活的商业机制,既秉承航天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将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基石,这无疑是市场和资本看好中科宇航的底层逻辑。


从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和世界航天强国的发展经验看,为了确保国家航天任务的成功实施,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市场化”和“性价比”并不总是放在第一位。“力箭一号”通过流程优化、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多维度创新,大幅缩短了试验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这不仅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考量,更是商业航天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力箭一号”的成功,反映出商业航天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驱动技术创新,只有在可靠性和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商业火箭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行业繁荣发展。


两三百万的太空旅行

买票就能上太空来一场梦幻之旅的日子不远了。9月17日,有媒体报道称,2025年,中国有望开始亚轨道旅行。商业航天是中国企业有机会在全球占据重要一席的重要硬科技赛道之一,而亚轨道旅行也必然会带动我国商业航天经济新业态。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2024年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3382亿元。


据报道,“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杨毅强日前表示,随着商业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国有望开始亚轨道旅行,票价约200万-300万元人民币。“对于普通群众而言,200万-300万是一个非常高昂的数字,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都难以接触这一业态。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但在民用航空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跨大西洋航班成本也曾高达数十万美元,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和新业态的普及,最终其价格也可能降至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范围。


何谓亚轨道飞行?资料显示,当飞行器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即7.9km/s以后,飞行器就可以绕地球做匀速运动,这也是所谓的入轨。飞行器进一步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即11.2km/s之后,就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飞向太阳系的其他行星。


而亚轨道飞行旅游便是不入轨的太空旅游,一般情况下,亚轨道飞行是在距地球20-100公里高空飞行,其最高点必须高于卡门线,即一条位于海拔100km(330000英尺)处,这被认可为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界线的分界线。而300公里以上的飞行为轨道飞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则在400公里左右。


并不遥远的太空旅行预期背后是扎实的航天技术支撑。曾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和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工作的研究员黄志澄公开介绍,太空旅游对我国来说虽然还在准备阶段,但基础扎实、后劲很大,无论是亚轨道旅游,还是地球轨道旅游,我国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任何障碍。


据悉,我国使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飞船,已经有12次的成功记录;2021年7月16号,我国的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也已经试验成功。


其实,太空旅行已有案例。2001年,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乘坐俄罗斯“联盟”TM32 号载人飞船到国际空间站上旅游观光了9天,成为全球第一位太空游客。2021年,维珍银河公司和蓝色起源公司相继实现了亚轨道旅游。2021年9月16日,SpaceX实现了首次“全平民”太空旅游,将4名太空游客带到距离地面550 km环绕地球飞行,进行为期3天的太空旅游观光。


新业态充满想象

商业航天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兴的应用领域,也引发了人们对商业航天未来更多应用场景的需求。为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1月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时提到,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


当前,太空经济新业态正在形成初步的发展路径。商业航天产业研究院曾在相关报告中指出,以太空殡葬、太空旅游为主的应用已初步实现商业化,火箭洲际货运、太空挖矿等应用也已进入设计研制阶段,而洲际交通运输、火星移民、太空基地等应用或将成为人类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太空经济新业态之一的太空旅游业,给丰富太空相关产业技术链带来了想象空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曾公开表示,要飞向太空,飞行器先进的动力与推进技术是基础;要节省成本,运载器和航天器的可重复使用是保障;要安全舒适,需要先进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与地面保持密切联络,则需要高速数据通信技术。


太空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从相关投资中窥见一斑。数据显示,2021年,高达17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入328家太空公司,创下历史新高,占全球风投总额的3%。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是太空基础设施投资额尤为庞大的一年,这一领域获投145亿美元(相较2020年创下的纪录高出50%以上),其中,与太空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火箭发射和卫星通信就占到了基础设施投资的95%。


祥和启源认为,对于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来说,只有秉持创新的理念、扎实的作风,怀揣梦想又脚踏实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航天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使得商业航天真正成为推动国家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从而在这个新赛道上更加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综合自网络。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