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盘点2022年国际金融十大新闻!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2-12-30


大变局下全球经济的分化与博弈

2022年全球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

中国银行董事长 刘连舸


2022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地缘冲突再起,全球经济遭遇严重“逆风”,踏上深度调整之路。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供应链阻断,国际贸易增速触顶回落,全球投资持续低迷,通货膨胀飙升。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退潮,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各国货币利差出现大幅调整,世界主要货币离岸流动性收紧。全球结构性失衡叠加周期性调整,美元迎来强势升值周期,国际跨境资本大规模回流美国,触发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泥潭。当前,世纪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国际政经格局加速演进,全球迫切需要破解经济增长困局,探寻前行方向。


通胀预期长期脱锚导致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与通货膨胀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数量论等传统范式正在失去意义。人口结构、气候变化、逆全球化、地缘冲突等因素对央行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产生深远影响,全球通胀愈发持久和严重。当前,货币增发、地缘冲突以及供应链瓶颈等多重因素推高通货膨胀,全球货币政策调整面临新挑战。一方面,如果货币当局低估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缓慢地调整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成本将骤然增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全球蔓延迫使货币当局加速收紧货币政策,而激进加息逻辑将引发“政策恐慌”,全球经济逐渐接近衰退临界点。


全球债务违约风险或将触发“明斯基时刻”。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债务持续膨胀,主权债务风险大幅攀升。历史周期表明,新兴经济体的债务繁荣有50%的概率以金融危机告终。新兴经济体债务依赖发行外债进行融资,存在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难题。当全球利率中枢上移,新兴经济体外币债务偿付面临严峻挑战。未来5年,新兴经济体政府到期美元计价债务规模或达2844亿美元。部分新兴经济体新增政府债务反映在本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内,债务风险传染性加剧。


流动性紧缩导致出现投资者赎回的“羊群效应”。全球发达国家央行开启竞争性紧缩浪潮,国债收益率攀升,国际市场流动性收紧,跨市场、跨区域风险传播加剧。开放式基金等金融机构出售资产以应对赎回压力,改变了市场情绪与投资者风险传播。投资者行为最大的结构性变化是普遍采用波动性作为风险衡量标准。这种模式放大了价格下跌引发投资者恐慌的负反馈机制,成为“羊群效应”的持续根源。


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将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地缘冲突下,大国博弈加剧,全球经济发展延续区域分化之势,发达经济体全面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有望恢复增长动能。根据IMF预测,2023年全球GDP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2.7%。当前,各国亟待摒弃分歧,深化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企稳复苏,有效推动国际金融治理变革。


第一,构筑金融安全网,防范金融冲击外溢效应。面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的跨境溢出效应,新兴经济体应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与评估,制定全方位的危机应对预案;防范货币错配风险,完善应对政策工具箱,构筑缓冲空间。梳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关联度、集中度,评估金融脆弱性,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完善货币流动性互换机制,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与安全。


第二,秉持可持续性理念,推动跨周期债务平衡。全球债务增幅创“二战”以来新高,发达经济体债务可持续性削弱,新兴经济体债务结构性风险攀升。各国需携手采取有效的财政整顿方案,其中,发达经济体应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坚守财政纪律,做好通胀风险防范和财政收支之间的平衡;新兴经济体应不断优化债务币种结构、期限结构,设置债务的安全边界,实现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熨平主权债务风险的周期波动。


第三,引领数字技术革命,重塑全球经济发展动能。数字经济跨境、跨界链接成本低、韧性强,成为重构全球要素资源、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各国致力于构建优质可信的数字经济基础,破解数字鸿沟;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体系建设,推动实体商品、服务及数字化产品在各国之间高效交换;构建和完善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的国际准则,保障数字经济平稳运行,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复苏。


第四,推动低碳转型,实现全球绿色发展变革。“双碳”目标和愿景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各国应加强协商合作,勾画绿色发展蓝图,创新气候解决方案,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框架。通过加大绿色投资,催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全球供应链去碳化。推动技术绿色转型,加快替代高碳技术,降低应对气候变化成本;推进国际合作,形成绿色能源开发与消除能源贫困相融合的新模式;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扩大零碳燃料生产,探寻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中国发展的新蓝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是平等互利国际经贸格局的倡导者与引领者,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致力于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维护者,与国际社会一道反对单边保护主义和科技壁垒,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助力经济复苏。中国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贡献者,倡导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们坚信,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互利合作是破解全球困境之道,中国的主张建议将有助于全球走出困境,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美好世界!

No.1

俄乌冲突引爆能源危机

全球性通货膨胀来袭

【事 件】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供应链遭破坏,大宗商品市场剧烈动荡。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能源、农产品价格分别上涨91.2%和8.1%。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助推全球性通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2年全球通胀率将上升4.1个百分点至8.8%,期间,欧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10.6%、9.1%,土耳其、黎巴嫩等国通胀更是严重。


【点 评】朱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重要出口国,两国冲突引发大宗商品市场剧烈动荡,石油等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创下多年新高。2022年3月,IMF发布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升至238.9,创历史最高纪录,全球通胀蔓延。尽管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是本轮全球性通胀的重要助推因素,但由于疫情后各国经济复苏情况不同,通胀基础和市场环境存在差异,主要经济体通胀表现有所分化。


多数发达经济体通胀创多年来高点。疫情期间,“无限量”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美国市场需求快速复苏,需求侧驱动美国通胀上行,加上俄乌冲突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持续冲击,美国实体经济面临严重供需不匹配,引发通胀高企。欧洲通胀更多归因于能源危机。随着俄乌局势演变,制裁措施逐步升级,俄欧在能源领域加速脱钩,目前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已降至正常水平的20%以下。由于能源供给出现巨大缺口,导致欧洲通胀快速上行,对俄罗斯化石能源依赖越高的欧洲国家通胀水平越高。截至2022年11月末,希腊、德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最高分别涨至12.1%、11.6%,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日元大幅贬值叠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抬升进口成本,是日本此次通胀的主要原因。面对通胀高企,发达经济体纷纷加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需求,美国CPI同比增速于6月冲顶至9.1%后略有回落,但对能源供应引发的通胀效果十分有限,欧元区、英国CPI同比增速仍处于10%以上的高位。对于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而言,通胀的解决需要找到弥补能源缺口的方法。


部分脆弱经济体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埃及、黎巴嫩高度依赖粮食进口,从俄乌两国的小麦进口占比均超过50%。在粮价上涨及黑海港一度中断运输影响下,这些经济体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幅抬升,埃及CPI同比增速已突破15%,黎巴嫩再次出现物价巨幅波动。土耳其能源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能源价格上涨叠加降息带来的本币贬值,通胀一路飙升,目前未见明显下行态势。高企的通胀对这些本就财政问题重重的经济体形成严重拖累,黎巴嫩、斯里兰卡已宣布国家破产。对比来看,沙特、印尼等资源出口型经济体则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水平相对温和。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下行、需求回落,高通胀压力有望缓解,但难以回到从前。在“俄乌冲突爆发—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通胀逐渐失控—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经济增速下行”的逻辑主线下,目前全球经济正逐渐由“滞胀”向衰退演变,IMF最新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2.7%,比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这种普遍性的经济增长失速将对全球生产和消费带来较大抑制,需求和产出持续萎缩,可能带动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以及通胀回落。世界银行预计2023年能源价格将下降11%,金属价格将下降15%,农产品价格将下降5%。在大宗商品价格筑顶回落,主要经济体加速收紧货币政策背景下,IMF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水平将下降2.3个百分点至6.5%,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通胀水平分别是4.4%和8.1%,分别比2022年下降2.8个和1.8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本轮全球性通胀降低至疫情前水平或将异常艰难。俄乌局势尚未明朗,能源市场面临长期制约,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虽预计下跌,但仍将处于相对高位。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同与合作,减少地缘冲突和保护主义对供应链的冲击,才能真正解决本轮全球性通胀问题。

No.2

欧美金融制裁全面升级

国际政经格局面临诸多挑战


【事 件】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联合欧盟、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俄罗斯实施全面金融制裁,制裁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历史罕见。美欧制裁加速了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的演进,国际政经格局面临诸多挑战。


【点 评】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自2014年克里米亚被并入俄罗斯以来,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俄罗斯经济、金融制裁。从2014年到2022年2月22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件数高达6517件。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是经过精心准备的。2月28日,美国政府宣布把俄罗斯部分金融机构踢出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和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资产。由于外储被冻结,央行失去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贬值变得难于控制。而汇率断崖式下跌,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借入外债的企业破产。事实上,俄乌冲突前俄罗斯的通胀率已经超过4%,因而必须设法稳定汇率。实现汇率稳定只有三条路径:央行干预、加息和资本管制。俄罗斯中央银行选择了加息,将基准利率由冲突前的9.4%一下子提高到20%。而利率上升必然抑制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这样,在极短时间内美国的金融制裁就使俄罗斯金融体系发生严重混乱。美国希望这种金融混乱很快把俄罗斯实体经济拖入滞胀的泥潭中。


当然,俄罗斯立即实行反制措施,除加息、暂停股市交易外,俄罗斯政府暂停对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俄罗斯国债和股票支付利息和红利;阻止外国投资者出售俄罗斯股票和债券;威胁关闭天然气管道;要求出口商把80%的外汇兑换成卢布;限制非居民撤资和携带外汇现金出境;宣布“资本大赦”,鼓励居民把存放在海外的资金转回国内。就全球金融体系而言,美国及其盟国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资产的措施,是“尼克松冲击”之后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而美国的行为彻底破坏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国家信用基础。如果外国央行的资产也可以冻结,在国际金融活动中还有什么契约和合同不可以撕毁呢?


印度前中央银行行长拉詹指出,在冻结了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之后,印度和许多其他国家会为它们的外汇储备感到担忧,如果有些国家决定冻结它们的资产,外汇储备就可能变得无法使用。由于像欧元和美元这样具有流动性的储备货币屈指可数,政府将不得不对诸如公司跨境借贷之类的活动加以限制。一些国家将不得不考虑一起建设新的报文系统以替代SWIFT,而这可能意味着全球支付体系的碎片化。印度央行行长达斯表示,印度的外储是充分分散化的。印度不会面临制裁,但将来这是每个国家都会开始考虑的问题。


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特别是美国及其盟国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外储事件导致两个结果:第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用基础已经发生动摇,改革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可能再度高涨。第二,更为急迫的问题可能是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传统的外汇储备分散化做法已经无法保证在非常时期外汇储备的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不存在确保外储、海外资产安全的万无一失的办法。发展中国家必须尽可能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量,或者使自身海外资产与负债处于平衡状态。

No.3

美欧开启史诗级加息潮

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大

【事 件】2022年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年内累计分别加息425个、250个和325个基点。随着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持续加息,美欧发达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全球工业产出呈下行趋势,国际贸易出现萎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不断增大。


【点 评】张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为遏制通胀上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于2022年纷纷开启加息进程。在过去历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国际流动性收紧威胁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稳定,外资加速撤离影响经济增长,新兴经济体通常承受较大的金融市场波动和经济下行压力。然而,在此轮加息潮中,发达经济体普遍存在通胀居高不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等问题,面临的经济挑战更加突出。


利率中枢上升抑制发达经济体消费和投资。美欧加大货币政策紧缩力度的原因在于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不过本轮通胀主要由全球供应链断裂和能源短缺引起,加息不仅难以有效缓解通胀压力,还将削弱经济增长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显示,基准利率变化主要通过抑制消费、投资等需求端渠道发挥调节作用,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将分别在1年内和3至4年内达到峰值。美欧央行持续大幅加息,削弱了私人存货、住宅和建筑投资等利率。


高度敏感领域的增长动力,企业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也受高利率拖累,房地产投资和需求大幅下行。IMF在10月预测,2022年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6%、3.1%和3.6%,2023年将进一步降至1%、0.5%和0.3%。由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是主要消费市场,占全球经济比重约45%,其需求放缓将引发全球贸易萎缩,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加息潮对新兴经济体具有负面外溢效应。2022年以来,为应对高通胀、防范资本外流,全球多国相继开启加息周期。拉美新兴经济体央行加息步伐快、力度大,高利率挤压货币政策空间,削弱其应对未来经济冲击的能力。亚洲新兴经济体虽然拥有较高外汇储备和稳定的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紧缩步伐较缓,但由于美欧加息潮快速推进,部分通胀相对稳定的国家也不得不进行被动加息。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全球贸易下滑也将削弱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长动力,阻碍经济复苏进程。


美元流动性收紧引发的金融风险极有可能传导至实体经济。随着美联储加息,美债收益率上升,跨境资本加速回流美国。离岸市场美元流动性紧张将加大国际结算、企业外币融资、银行跨境信贷等业务的风险,影响国际贸易与跨境投资,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


展望未来,考虑到美欧通胀出现小幅回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和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各国货币政策将陆续迎来拐点。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可能放缓加息步伐,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压力减小,被动加息的现象将得到缓解,全球融资和流动性环境有望改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将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No.4

强势美元引发全球货币贬值

日韩掀起汇率保卫战

【事 件】2022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高企、美联储激进加息背景下,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一度突破114水平,创20年来新高。全球货币随之大幅贬值,部分亚洲国家货币也未能幸免,日韩相继陷入货币暴跌旋涡,并掀起汇率保卫战。然而,在经济金融周期分化背景下,日元、韩元对美元汇率下行趋势难以根本逆转。


【点 评】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本轮美元强势周期不同于以往,呈现单边失衡格局。一是美元升值速度历史罕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指数总体经历了三轮周期。尽管本轮走强阶段美元指数峰值水平较低,但其上涨陡峭趋势远超前两轮周期。2022年9月26日,美元指数突破114水平,创20年来新高,较年初上涨约20%。二是非美货币贬值范围历史罕见。全球超过85%的其他货币对美元贬值,不仅新兴市场货币普遍承压,发达经济体货币也未能幸免。三是非美货币汇率贬值幅度巨大。2022年以来,土耳其里拉、巴基斯坦卢比、埃及镑和阿根廷比索等20余个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跌幅超过20%,实质性陷入汇率风暴甚至货币危机。同时,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对美元汇率跌破历史关口。欧元对美元汇率跌破平价,英镑对美元汇率一度刷新历史新低,日元对美元汇率创32年来最低位。


美元“一家独大”,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致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一是美元利率大幅抬升,金融资产价格急速重估。作为全球核心货币,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最重要变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2022年,各期限美元利率普遍上行,带动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甚至步入下挫通道。二是全球再度陷入“美元荒”,跨境资本流动加剧金融震荡。随着美元步入强势周期,离岸美元流动性急剧收紧,非美国家和地区的美元获取难度和成本加大。跨境资本加速回流美国市场,2022年前9个月,美国国际资本净流入金额达1.2万亿美元,为1979年有统计以来最高水平。新兴市场证券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汇率贬值进一步引发金融资产抛售浪潮。三是全球货币政策被动紧缩,抑制全球经济修复进程。2022年,在美联储加息后,全球约有90多家央行开启加息进程,基准利率水平显著上行。高通胀与美元走强相叠加,即使各国货币政策被动紧缩,其国际收支可能继续恶化,汇率剧烈震荡,市场过度反应,宏观调控面临重大挑战,对经济复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汇率暴跌及金融市场震荡,日韩等许多经济体采取了外汇干预、积极救市等应对措施,但总体收效有限,难以从这场美元强势风暴中完全脱身。究其根源,一是国际货币格局的不平衡特征突出,美元作为主权国家货币与其具有的显著的外溢效应以及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二是有关国家通胀走势差别巨大,尤其在美国与东亚国家之间货币政策方向存在重大对立。对此,世界各国应携手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革,降低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充分发挥欧元、人民币等其他主要货币在流动性供给中的补充作用,为全球货币市场稳定贡献积极力量。加强国际沟通、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多边平台的作用,缓释宏观政策对外围国家的溢出效应,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降低周期性金融风险,熨平潜在过度波动。

No.5

英国养老金危机引发债市动荡

全球流动性紧缩效应凸显

【事 件】2022年9月23日,英国政府宣布价值450亿英镑的减税计划,英国国债惨遭大量抛售。国债收益率飙升导致英国养老金利率互换协议巨额亏损,需要进一步抛售国债以补足保证金头寸,最终出现国债价格下跌、养老金抛售的恶性循环。随后,英国央行紧急救市,宣布实行临时“无限量”购债计划,才得以暂时平息这场风波。


【点 评】陈卫东(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2022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先后启动加息政策抑制通胀,全球金融条件持续收紧,主要金融机构流动性不断紧缩,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


养老金高杠杆运作是引发英国国债崩盘的导火索。长期以来,英国养老金一直采取“负债驱动型投资”策略,其负债端是指未来(30年甚至50年)向养老储户持续支付的养老金费用。在英国养老金构成中,81%是固定收益型养老金,即不论养老金资产端表现如何,未来负债端所需支付的费用是确定的。过去20年,英国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利率走低侵蚀养老金资产端国债投资收益,而负债端现值不断膨胀。为保证资产端和负债端现值相匹配,“负债驱动型投资”策略迫使养老金购买大量“支付浮动利率、收取固定利率”的利率互换协议。在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的情况下,支付浮动利率而收取固定利率,令英国养老金获得巨大收益。


英国激进减税政策迫使债市陷入“死亡循环”。利率互换协议的优点在于,养老金只需向投行缴纳少量保证金和抵押品,就可获得长期资金匹配契约。但如果利率互换协议发生亏损,亏损方则需要补缴足额保证金。英国政府大规模减税计划导致国债收益率飙升,养老金购买的利率互换协议面临巨额亏损。更为棘手的是,养老金提供给投行的国债抵押品,由于国债收益率的飙升而价格出现暴跌。为补足保证金头寸,养老金开始大规模抛售国债,进一步引发国债价格下跌,最终出现“国债价格越跌,养老金越卖”的恶性循环,导致英国债市全面崩盘。英国养老金危机凸显全球流动性紧缩效应。英国养老金危机并非独立事件,而是全球流动性紧缩下的风险暴露。当全球流动性大幅收紧,利率长期维持高位时,市场波动风险随之增加。各国在低利率背景下的收益和风险管理策略难以迅速调整,金融市场原有的脆弱性和结构性扭曲加速显现。一是由于美联储激进加息,美国国债价格暴跌,国债市场流动性渐趋衰竭,可能引发债券抛售、高波动与流动性不足之间的负反馈循环,加剧国债市场运行风险。二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依赖美元进行融资,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以美元计价的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在全球高利率、高波动背景下,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新兴经济体资产首先被抛售,货币贬值叠加利率上行可能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困境。


历史上,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后半程以及全球流动性紧缩效应凸显的背景下,金融风险频发。例如,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以及2011年欧债危机等。当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状况持续收紧,全球金融风险日趋增加。各国亟待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配合,强化金融监管,降低极端市场环境下风险事件暴发的可能。

No.6

斯里兰卡宣布国家破产

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引关注

【事 件】2022年7月5日,斯里兰卡总理正式宣告国家破产,并陷入自1948年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自2022年4月以来,斯里兰卡燃料、食物、药品等大量必需品严重紧缺,通货膨胀率达到创纪录的69.8%,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困境。由于无力偿还126亿美元到期债务,斯里兰卡构成主权债务违约,成为本世纪以来首个外债违约的国家,推倒全球债务违约的多米诺骨牌。


【点 评】 李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斯里兰卡主权债务违约,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长期经济结构单一导致脆弱性较高。从产业结构来看,斯里兰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处于主体地位。旅游业一度占全国GDP的12%以上,并占外汇收入的14%,是斯里兰卡外汇主要来源之一。新冠疫情导致斯里兰卡旅游业受到极大冲击,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外汇收入骤减。二是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一方面,斯里兰卡外部经济长期失衡。从贸易收支看,在出口方面,斯里兰卡的出口产品以茶叶、椰子、橡胶、纺织服装等为主,支柱产业低端化发展导致出口缺乏竞争力;在进口方面,由于资源匮乏,斯里兰卡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小麦等资源进口,贸易逆差长期持续。另一方面,发展战略与经济现实匹配性较低。长期以来,斯里兰卡经济中低速增长,而2009年内战结束后建立的全民福利体系造成庞大开支,债务融资型增长模式导致主权债务持续累积,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以上所述皆为内因,就外因分析,美联储激进加息步调急剧推高了该国主权债务风险。2022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抬高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斯里兰卡资金持续外逃、货币大幅贬值,导致外债偿付压力大幅攀升。


全球债务风险再上新台阶,脆弱性经济体或将引爆债务危机。本世纪以来,全球债务风险不断上升,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债务规模高速增长。2021年底,全球债务规模达到303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3.51倍。如此高的债务密集度,着实令人担忧;随着美元进入新一轮强势周期,全球金融条件收紧,脆弱经济体面临严峻的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一方面,部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主权债务危机。25%的新兴经济体正处于或接近债务困境,约2370亿美元债务正面临违约风险,占所有新兴经济体外债的五分之一;而60%以上的低收入国家也陷入债务困境。特别是,外债负担沉重、能源资源匮乏且经济结构单一的阿根廷、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等10余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在债务泥潭中挣扎。另一方面,部分欧洲国家或再陷入主权债务困境。随着欧洲央行的激进加息,低增速、高负债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偿债负担明显上升,其债务率和赤字率均超过2010年欧债危机时期,债务“灰犀牛”引发经济危机的风险骤增。


有效应对债务风险,显然是2023年全球经济面对的主要挑战。各国需高度警惕主权债务风险,采取主动、精准、有效的前瞻性措施,防范主权债务危机。一是尽可能保持外债规模的合理规模。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水平及外汇储备等多元因素设定政府外债上限,将主权债务规模动态调整到合适的区间。持续优化债务结构,提高以本币计价的政府债务占比,有效规避主权债务风险。二是加强主权债务风险管理。加强债务周期性变化对本国偿债能力影响的研判和前瞻性预警,强化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实施逆周期的债务管理机制,熨平主权债务风险的周期波动。三是做好通胀风险防范和财政收支平衡。坚守财政纪律,以负债率红线对政府债务进行约束,强化财政预算硬约束,尽可能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并对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出应对预案。四是强化短期资本流动管理。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与评估,制定可靠的危机应对预案。关注主权债务的货币错配风险,定期组织现场检查,设置短期债务比重的预警线,防范对外汇储备的短期冲击。

No.7

Meta重仓元宇宙引发股价暴跌

虚拟资产估值泡沫破灭

【事 件】截至2022年12月22日,Meta股价报收于每股117.12美元,较年初跌幅达到65.4%,总市值缩水约6439亿美元。元宇宙领域入不敷出成为拖累公司业绩、导致投资者负面情绪的重要因素。2022年前三季度,Meta的元宇宙业务部门Reality Labs累计亏损94亿美元,预计2023年亏损额将继续增加。随着元宇宙市场虚拟资产估值泡沫破灭,投融资步伐和项目估值逐渐降温,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点 评】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驱动互联网迈向3.0发展的全新业态,通过整合多种技术形成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新形态,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互融合,从而对实体经济带来价值赋能。随着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在美国上市、Facebook改名为Meta,国内外各大互联网企业跟进加码元宇宙布局,吸引海内外资本快速涌入元宇宙赛道。


自2022年二季度以来,元宇宙资本热潮迅速降温,以Meta为代表的元宇宙概念股估值不断下调。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欧美货币政策收紧叠加地缘政治风险打击,市场倾向确定性较强资产。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滞胀风险持续加大,主要经济体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全球主要股指呈现不同幅度跌幅。股票等风险资产面临挑战,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黄金、美元等安全性较强的资产。二是前期概念炒作脱离实体经济价值投资的本质要求。随着元宇宙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科技创新方向,围绕“元宇宙+”相关的概念炒作层出不穷,逐渐脱离实体经济,从而引发资产泡沫和一系列乱象。例如,元宇宙概念股经历猛涨后迅速进入下跌通道,2022年上半年,六大元宇宙平台内虚拟土地价格跌幅达85%;监管缺失使元宇宙虚拟币成为违法工具等。三是元宇宙自身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作为映射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元宇宙本身的发展和完善需要经历漫长的技术迭代和演进过程。当前,元宇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距离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存在明显差距。据Gartner数据,人工智能增强设计、分布式身份、行业云、个人数字孪生、双向脑机接口等支撑元宇宙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技术尚处于技术萌芽期,达到成熟期的时限多为5至10年。


从长远看,元宇宙行业要实现稳步发展,还需解决三方面的矛盾。一是短期支出高昂和未来盈利不确定性的矛盾。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全过程中,企业需要在核心技术突破、场景成熟落地和用户黏性养成等各个环节投入巨额资金,但是盈利前景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短期利润受损,经营难以为继。二是供给端野蛮生长和需求端热度偏低的矛盾。从供给端来看,目前支撑元宇宙技术的硬件主要为VR/AR设备,存在体积大、沉浸感不足等问题;软件多以游戏、电影为主,应用场景不够丰富。此外,科技公司围绕元宇宙开发的产品相对独立,难以形成体系化的生态系统。从需求端来看,元宇宙产品短期内提供的使用体验有限,难以满足用户对虚拟世界的高预期。三是虚拟空间的高自由度和现实世界伦理规则规范的矛盾。元宇宙世界具有区别于现实空间的高自由度、高开放度、高包容度特性,但是作为映射现实的网络空间,元宇宙中的道德准则、伦理规则规范尚不完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统一。


预计,随着本轮虚拟资产估值泡沫的破灭,未来元宇宙领域投融资将重归理性。展望未来,伴随关键技术突破、产业边界外延和治理体系规范,元宇宙领域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No.8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真实交易试水

数字货币国际合作提速

【事 件】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宣布,2022年8月15日至9月23日期间,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以下简称“货币桥”)平台上首次成功完成了基于四地央行数字货币的真实交易试点测试,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由实验阶段进入试行阶段。


【点 评】钟红(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二十国集团(G20)将加强跨境支付作为重点任务,并将央行数字货币确定为改善跨境支付的重要方式。货币桥项目搭建了一个高效、低成本且具备良好兼容性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提供央行、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直接连接的网络,大幅增加了项目参与国之间国际贸易流动和跨境业务能力。货币桥项目的成功试点,标志着以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的新型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从实验阶段迈向试行阶段,数字货币国际合作驶入“快车道”。


跨境支付涉及不同交易结算币种、不同监管主体、不同司法管辖区,长期以来存在高成本、低速度、透明度不足以及金融排斥等问题,一些新兴经济体用户无法享受全球金融系统网络的服务。在货币桥项目中,用户在处于同一网络的多个司法管辖区完成点对点支付,构建了更加高效、便捷、包容的支付系统,提高跨境交易透明度,降低交易结算风险,对解决跨境支付中长期存在的痛点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未来,数字货币国际合作仍将聚焦于减少全球跨境支付摩擦,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第一,协调数据隐私治理和监管问题,防范潜在金融风险。跨境交易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主体,各国对隐私保护的认知和法律标准存在差异。跨境交易中,各国监管机构是否有权力以及有多大权力查看他国用户身份信息、敏感交易信息等隐私数据以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仍需各国加强协调合作。同时,跨境交易需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以防范交易中可能出现的资本外逃和金融不稳定等风险,不同司法管辖区将面临相应的监管改革。第二,丰富业务场景和功能,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央行数字货币不仅能优化跨境支付服务,其交易数据全程可追溯、加载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等特点将促进支付业务模式创新,在贸易结算、数字化贸易融资等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数字货币国际合作有助于将新型业务拓展至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以央行数字货币促进经济数字化,助力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央行数字货币兼容性。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跨境场景中央行数字货币的互操作性,促进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信息互换,增加跨境支付的透明度,实现多方共赢;另一方面,充分复用现有基础设施,促进央行数字货币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央行数字货币有机整合至现有金融生态系统中,实现与更多金融基础设施灵活对接,打通不同商业场景间央行数字货币应用通道,增加央行数字货币使用范围。

No.9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纳入气候因素

全球气候金融风险管理加快推进

【事 件】2022年7月4日,为降低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支持经济绿色转型,欧洲央行宣布将气候因素纳入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对不同气候表现企业的债券持有量、将抵押品制度与碳足迹挂钩、完善与气候相关的抵押品披露要求、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信用评估系统等。


【点 评】鞠建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以来,欧盟作为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2016年,欧盟集体签署了《巴黎协定》并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欧洲央行作为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制定机构,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具有标志性意义,以绿色方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将对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极端气候袭扰欧洲,欧洲央行参与气候治理不断深入。近年来,欧洲饱受极端气候袭扰,严寒、高温、厄尔尼诺等频发的极端气候现象给欧洲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根据德国评级机构Scope的研究报告,1980年至2019年,极端气候现象给欧洲经济区(EEA)成员国造成超40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气候因素带来的经济损失已难以忽视,并有可能暴露欧洲国家在经济风险防控中的薄弱环节。在此背景下,将气候风险纳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考量范畴,提高政策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成为影响欧洲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因素。欧洲央行宣布将气候因素纳入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对频繁极端气候现象和气候风险对经济金融系统冲击的积极应对。


欧洲央行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将给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影响。一是提高金融资产的绿色溢价,引导投资人关注发行人的碳排放情况。欧洲央行将调整持有的债券结构,使持有的债券向温室气体排放更低、碳减排目标更高、气候信息披露更透明的发行人倾斜。这为债券市场及其他金融市场的投资人树立了榜样,未来金融资产的绿色属性将进一步凸显。通过释放增持低碳资产的信号,引导金融市场形成绿色溢价的良性预期。二是限制高碳足迹实体资产在欧元信贷体系中的抵质押份额,倒逼高碳足迹企业绿色转型。欧洲央行关于抵质押制度的设计,形成对高碳足迹企业的绿色金融约束,对其资产带来流动性限制,抬升高碳企业的融资、运营成本。这将倒逼高碳足迹企业加快绿色转型的节奏,提升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三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公开透明的碳排放信息环境。通过完善与气候相关的抵押品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企业瞒报漏报碳足迹的道德风险;以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更多决策参考,进一步培育绿色的信息环境、经营环境及融资环境,加速社会整体向绿色低碳转型。四是形成绿色信用评估体系,有效应对气候风险。一方面,发展风险评估工具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央行内部信用评估系统,有利于培育绿色信用体系,形成更好的市场实践和标准;另一方面,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既预防气候风险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也向市场释放中央银行将不断深入参与气候治理的重要信号。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未来中央银行将进一步管理和缓解气候变化的金融风险并评估其经济影响,通过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向低碳经济的有序过渡。金融业需提前部署,充分考虑信贷审批中的绿色要素、完善金融供给的绿色评价,不断丰富绿色产品体系,协助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机制。企业经营主体应加快适应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方向,提升在纳入气候因素货币政策框架下的绿色融资能力。

No.10

全球外汇交易量创新高

人民币跻身第五大交易货币

【事 件】2022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了3年一次的全球外汇市场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外汇交易量攀升,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份额迅猛增长,晋升为全球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2022年4月,人民币日均外汇交易量增至5264亿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市场份额提升至7.0%。


【点 评】管涛(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2022年,在全球贸易增长和国际汇市波动加大背景下,贸易汇兑与外汇套期保值意愿不断增强,推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规模节节攀升。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为7.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创历史新高。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加码影响,美元指数持续走强,触发世界主要货币汇率高度波动,非美货币遭遇较大幅度贬值,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汇率风险管理需求不断上升,推动全球外汇交易量进一步攀升。


多重因素推动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大涨。一是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与投融资交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2022年中国进出口表现良好,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优势扩大,推动人民币支付结算规模增加。2022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单月破1万亿元,为历史单月交易量最高;1至10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7.4万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16.4%。二是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双向波动,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需求增加。2022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有关措施的通知》,首次批准境内市场可创新交易美式、亚式外汇期权等产品,丰富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工具篮子,更好满足了境内外市场主体基于实需的汇率风险管理需要。BIS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4月,全球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较2019年4月(上次抽样调查)增长87%,占全球人民币外汇交易量的67%。


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地位提升,体现了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认可度和使用意愿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功能进一步凸显,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达2.88%,同比上升0.38个百分点。同年,IMF将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未来,在中国经济稳增长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中国对外贸易合作将加快向纵深推进,RCEP政策红利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将更加密切,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上升。


人民币国际化应顺势而为、有序推进,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以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为导向,拓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支付中的使用场景,不断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灵活调整,逐步推进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增强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市场活力。不断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便利境外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投融资活动,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良性循环周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持续优化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综合自中国银行研究、金融时报社等。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