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恢复情况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回稳走向和发展活力。2023年一季度,国家层面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有关政策和金融支持将继续发力。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强化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力争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万家,计划培育100个左右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力度助企纾困
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更足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强化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力争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万家,计划培育100个左右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源头活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对各类临时性、应急性惠企政策及时进行梳理评估,将有效政策予以固定化和常态化,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化成果,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透明度,使企业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和充足的信心。
2023年一季度,国家层面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有关政策和金融支持将继续发力。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将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
今年年初,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下称“《措施》”),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整体而言,《措施》将此前系列分散的稳增长、调结构政策合并,更具系统性。同时,更加注重综合施策、协同联动。每项政策都明确了部门主体,强调多部门联合发挥效用,有利于形成长效协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说。
去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40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各地出台270多项相关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印发,提出了两个方面1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迎难而上,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介绍,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
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支持力度,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要继续在基层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和减税降费,尤其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要给予更多政策实惠”,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说,诸如税收和消费券等手段,政策工具要应出尽出,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一组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较上年增加5.7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32.4万件,同比增长21.8%。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1.2万件,占国内企业拥有总量的65.1%。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浪潮中,中小微企业不进则退,必须积极转型升级寻求突破,才能谋求更好发展。”盘和林建议,要主动学习研究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融通发展道路。中小微企业应和大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等方面实现更高效、更便利的对接,获得龙头企业的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创新资源,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稳定一环。
孙文凯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定向开放面向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加强资金扶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评价标准和监管体系,研究出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性文件。
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构筑“护城河”?
专精特新企业对标世界一流,需开放包容的引才政策,将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能”。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共有7家国企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200家央地国企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企业有大有小,大小各有优势,都不可缺少。加快建设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有助于激发市场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那么,专精特新企业该怎样对标世界一流,实现自身嬗变呢?
首先,保持自身优势,摒弃“大而全”思维。要在细分领域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需要专精特新企业不断解放思想,不贪大求全,不搞四面出击。专注于熟悉且擅长的领域,心无旁骛做主业,真正拥有“独门绝技”;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充分彰显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
从德国、日本、韩国的经验看,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具备核心技术,深耕某一细分领域。以此为基础,与产业链下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发等形式进一步“绑定”客户,形成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其次,发扬工匠精神。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必须发扬工匠精神才能让企业品牌“长寿”。
真正的“工匠”不投机取巧,产品遵循严格的检测标准。在专业领域,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不断完善、超越自我,打造领先行业的卓越优质产品。单项产品往往市场占有率较高,能影响区域内产业链运转。
再次,强化领军人才队伍。专精特新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需开放包容的引才政策,将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能”。
具体而言,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梯队。采取把专家请进来、把骨干送出去等培训方式,通过承担重要项目,压担子、给任务,让骨干人员在工作中不断锻炼成长;通过薪酬、股权激励、住房福利等机制,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奠定基础。
最后,以全球视野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化方面仍存短板,“走出去”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共识。
九成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制造业企业
86%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计划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最新发布的《数字化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及研究报告》显示,“走出去”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共识,86%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计划。
此报告还指出,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内跨境电商平台最受信赖,计划借助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国际化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达到35%,这一比例远高于借助国外电商平台、自建电商平台、委托外贸公司等其他出海方式。在国际经济政治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推手,数字经济平台正在助力中小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合作能力,高质量地“走出去”。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跨境电商平台的使用正在增强。
3月16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行业领袖”高质量发展主题峰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峰会现场,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数字化治理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专精特新发展现状和政策。截至2022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培育了四批共计8997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制造业企业占比约90%,其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地域上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山东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王红介绍,“2022年山东省进出口实现了3.3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突破了2万亿元,增长16.2%,增速在全国前6大外贸省市中居首位,特别是我们的跨境电商,新业态实现了快速发展。全省跨境电商实现了进出口总额突破了3000亿元,真正成为拉动山东外贸进出口增长的一个主要力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专精特新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工具和服务,解决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出海难题。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足不出户,精准地匹配海外市场需求,同时获得更高的物流等供应链的履约确定性,更好地服务海外买家,使企业自身处于优势地位。
我国专精特新企业锚定世界一流企业标准,在专注细分领域、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领军人才、培养全球视野上下足功夫,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在重点产业链实现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应用,是我们所期待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综合自经济网、证券日报、央广网等。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