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源说产业|十五五布局未来能源赛道,氢能与核聚变能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5-11-14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01

战略地位提升,氢能与核聚变站上风口

由此可见,能源革命的“双引擎”正加速转动,一场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布局已全面启动。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氢能与核聚变被明确列为六大未来产业核心赛道,肩负探索技术路线、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的使命。在“十五五”政策东风加持下,这两大清洁能源路径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开启万亿级赛道风口。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中强调,未来产业是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柱。氢能产业化与核聚变技术突破,共同构成国家能源体系的“现在”与“未来”,形成战略互补。

政策驱动下,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北京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计划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上海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目标到2035年产业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地专项债与产业基金配套加速落地,形成“中央定调-资金支持-场景示范”的闭环体系。

全球能源竞争格局重塑。中国在EAST装置实现亿度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世界纪录;绿氢制备成本年均下降超10%,产业化进度国际领先。美国、欧盟、日本均将氢能与核聚变纳入国家战略,设立专项研发计划,技术竞赛日趋白热化。

02

两大赛道并进,产业化路径清晰

中国氢能产业规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基于制取工艺的碳排放差异,氢能可划分为三类:采用工业副产或化石燃料制取的灰氢;在灰氢基础上叠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实现减碳的蓝氢;以及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如风电、 光伏)电解水生产的绿氢。

当前我国氢源结构仍以高碳路线为主导据中国氢能联盟2023年统计,全国氢气产量逾3500万吨,其中煤化工制氢占比达62%,工业副产氢占19%,天然气制氢占 18.1%,而真正零碳的电解水绿氢产量仅占0.7%。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看,灰氢排放强度最高,绿氢趋近于零,其能效优势显著。随着电解槽技术迭代与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续下降,绿氢正加速从 示范阶段迈向产业化,将成为重塑氢能供给格局的核心路径。

2020-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行业从2020年1870亿元起步,以年均超13%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至2024年达3720亿元。且呈现逐步提速的态势,2022、2023年增速上升 至20.3%以上,氢能产业化逐步完善叠加政策驱动,产业发展加速。随着技术降本与政策支持持续深化,2025年有望维持持续增长,市场规模跃升至4500亿元,同比增速21%。未来在绿氢制备、 储运设施及燃料电池应用等领域高需求推动下有望带动行业持续高增。

祥和启源了解到,中国多个城市已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格局。现已形成“京沪领跑,群雄逐鹿”的发展格局。

北京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2025年氢能公交车保有量达12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截至2024年,上海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00辆,累计纯氢行驶里程近6900万公里。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作为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示范区,已吸引20余家氢能项⽬落地,总投资额超40亿元。此外,佛山提出打造“中国氢能产业之都”,2024年氢能产业营收达120亿元;重庆利用西南水电优势发展绿氢制备,2025年工业副产氢利用率达85%。

中国聚变能产业有望迈入战略发展新阶段

可控核聚变正在资本市场的热切关注下加速驶向现实轨道。随着聚变能纳入我国“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范畴,中国聚变能产业有望迈入战略发展新阶段。据悉,聚变能技术正在从科学研究向工程试验和商业应用的目标加速迈进。政策强力指引、资本密集涌入、产学研通力攻关,共同推动这场追寻“终极能源”的世纪长征迎来关键窗口期。在这场重塑未来能源格局的竞赛中,如何把握机遇、攻克瓶颈,将决定我们在本世纪中叶能否真正点亮聚变之灯。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0月中旬在成都发布《聚变能源展望2025》,该报告认为,全球聚变能探索已经进入决定性新阶段。截至2025年,全球聚变领域的商业资金已累计超过100亿美元,2025年在运的聚变装置数量也达到了空前水平。

《聚变能源展望2025》报告特别提到,高温超导磁体已成为下一代磁约束聚变装置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变革性技术。通过在更紧凑的几何形状中实现更高的磁场强度,高温超导材料为加速聚变发展和开发经济上有吸引力的最终产品提供了新的途径。

为什么我们如此热切地期待可控核聚变?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介绍,聚变能与裂变能相比,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固有安全性好等突出优势,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我国聚变能商业化步伐加快,聚变装置矩阵持续扩容,涌现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聚变新能、新奥集团、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公司,从不同路径开展聚变能探索,形成覆盖不同技术路线、衔接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支撑格局,核聚变产业链正稳步走向完善。

磁约束托卡马克是公认最成熟、可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能应用的技术途径。今年3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张立波表示,“2027年,我们期待能开启聚变能燃烧实验,2030年左右,具备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的研发设计能力,2035年左右,建成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到2045年左右,能建成我国首个商用示范堆。”

在核聚变能领域,合肥参与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分别取得重大进展;成都依托“国家队”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培育出多家专注小型化聚变堆研发的企业。深圳、西安等地也在可控核聚变的部分关键技术、部件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祥和启源认为,氢能与核聚变能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氢能和核聚变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撑。未来,祥和启源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战略咨询、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为氢能与核聚变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提供前瞻性指引与系统性解决方案,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把握新能源变革的历史机遇,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智慧力量,奔赴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