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源说产业|科技热词“具身智能”到底是什么?如何走向未来?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5-03-14


今年春晚席卷全国的“秧BOT”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广为人知,但具身智能并不局限于“人形”,它可以涵盖任何能够与环境交互的形态。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方向。具身智能这一概念最早由图灵在1950年提出,并在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具身智能正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将详细剖析什么是具身智能、市场发展、产业链及关键企业,一文了解具身智能概况。




什么是具身智能




到底什么是具身智能呢?简单地说,具身智能就是强调智能行为需要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而不仅仅依赖“大脑”的运算。即将人工智能融入物理载体(如机器人),使智能体能够与环境互动,从而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制定决策并执行任务,从而展现出智能行为与环境适应能力。


有专家将具身智能概括为“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具身智能”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50年便被提出。受限于机器学习算法及软硬件条件,而后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得益于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发展与加持,学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将成为“会思考的机器人”。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指出,具身智能是可以在高变化下做出迅猛、精准反应的高质量、高性能智能系统。它既不是单纯的虚拟环境下的计算机仿真,也不是完全偏于物理空间的机电系统,与人形机器人系统紧密相关。


我们希望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实现交互,这意味着要让人工智能拥有实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能力,也即具身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表示,逐步让人工智能拥有实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今年春晚席卷全国的“秧BOT”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广为人知,但具身智能并不局限于“人形”,它可以涵盖任何能够与环境交互的形态。 


具身智能不等于人形机器人,从载体看具身智能可以是搭载到任意形态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的一种形态,也被广泛认为是最理想的应用形态。但除此之外,比如能在家庭中行驶并与人简单交互的宠物机器人、比如L4自动驾驶,本质上都同时具备具身和智能两种属性。


具身智能也不等于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没有智能可言,在预设好相关程序后,它只会做固定的动作,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根据反馈进行自我调节。具身智能是利用大模型形成意识识别、推理规划等能力,能够在相关环境中做一些任务,同时有自适应性,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

1. 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有望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核心,使得机器人从“能动”到“能干活”转变,为工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持。例如,通过自然语言控制机械臂、无人机、移动机器人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精度 。


2. 自动驾驶领域:具身智能的感知、决策与行动能力与自动驾驶天然契合,将推动从简单的导航到全面的环境交互和决策的转变,为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 。


3. 物流运输领域:具身智能通过优化仓储物流产线,实现高效货物运转,降低流通成本,助力形成高效、快捷、现代化、智能化的物流体系 。


4. 家庭服务领域:具身智能将解放人类双手,实现全场景的智能家务服务,提供拟人化交互服务,应对老龄化问题。


5. 医疗康养领域:具身智能提供辅助和服务,有望极大地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医疗服务从传统的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个性化护理和智能化康复转变 。


6. 其他领域:具身智能还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与转型,从赋能到变革,开启智能应用的新纪元 。




政策加持助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杭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今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让具身智能机器人一夜之间几乎妇孺皆知。据统计,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发展具身智能的城市已超过20个。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凭借技术、产业和生态综合优势,整体领先全国。深圳在具身智能体的制造上优势明显。目前深圳共有5.11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稳居全国首位,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深圳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有7家深圳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四分之一。不久前,人形机器人首次进入深圳新能源汽车工厂,人形机器人实现了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


此外,上海发展智能机器人致力于构建“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生活场景”的完整生态,上海张江已建成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计划2025年形成1000万条高质量具身数据集,加速技术落地。合肥、郑州、天津、南京等地也已在一些细分赛道布局,广州、成都、苏州已将具身智能纳入战略先导产业或未来产业培育计划。


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余个省市均出台了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充分发挥北京具身智能领域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实现具身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北京制定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


除了北京,全国多地已经开始布局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工信部此前提出,2025年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深圳、重庆、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已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出台具体政策,如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也正式发布,围绕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三个方面,细化了未来三年18条重点任务。




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具身智能产业是一个融合了先进技术、复杂系统集成和多元化应用场景的综合性产业。产业链涵盖了从硬件基础到技术核心,再到多元产品与应用场景的广泛领域。上游的芯片、传感器、电机、通信模组和能源管理为具身智能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中游的AI算法、操作系统、云服务和中间件是技术核心,负责实现智能设备的各项功能;下游的机器人和自动驾驶载具则是具身智能的具体应用,涵盖工业制造、服务业、家政服务、交通出行和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2023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半导体大会上指出,具身智能是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预示着其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


“未来10年,包括物理机器人和虚拟助手在内的机器人,有望从工厂和社会各个角落走进家庭,成为每个人的管家、朋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表示,这一趋势不仅会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会使社会结构、就业模式和经济体系产生变化。


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未来可能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平均拥有一台人形机器人,预计市场空间将超过汽车、智能手机,至少是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祥和启源认为,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具身智能在各大企业的推动下正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日益广泛。特斯拉、谷歌、英伟达、Figure one、华为、宇树科技、智元、小米、优必选、科大讯飞等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均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局,并已取得显著进展。具身智能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领跑, 展望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来井喷式爆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制造前沿等。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