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祥和
企业介绍
领导致辞
企业文化
祥和精选
业务生态
服务体系
核心优势
精选赛道
祥和研究
祥和汇
祥和要闻
祥和谈资
联系我们
— 祥和要闻

大师观点|陈辉:《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科技与金融》-「私享对话·大师课」第七期

来源:祥和启源发布时间:2023-03-22


『私享对话·大师课』第七期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科技与金融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提出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货币、金融、科技等政策建议。经济目标意味着什么?金融与科技改革影响几何?产业与资本如何实现合作共赢?


2023年03月21日,私享对话·大师课第七期——《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科技与金融》,特邀中央财经大学陈辉博士,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与科技方面要点进行系统归纳梳理,深度解析,以飨各位会员伙伴!

陈辉 博士

·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

·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与风险管理

国际联合创新实验中心副主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对今年我国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建议。本次大师课将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与科技方面要点进行系统归纳梳理,解答市场关切,望有所得。”

大师观点

观点一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指出,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2023年的经济工作将围绕以下8个方面重点展开:


1

➢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全面放开和经济的恢复,之前制约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场景的因素得到明显改善,我们预期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将加速回暖,支撑经济增长。


稳就业是促消费的基础,《报告》确定今年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为历年最高,体现了稳就业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投资方面,《报告》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较上年两会目标提高1,500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开年以来,随着各地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正在有效释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加大力度拉动投资,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今年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从项目支持方向来看,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交通枢纽、水利、城市更新等传统基建,以及5G基站、算力基础设施、新能源、储能、绿色基建等新基建将是政府投资支持重点。


2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产业基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不断加大对重大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产业链的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卡脖子”约束,可以提升我国产业链的安全。建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专业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全产业链优势。此外,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制胜新赛道。


3

➢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报告》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报告》对民营企业信心与营商环境的重视,有利于帮助市场主体增强信心,恢复活力。


4

➢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报告》强调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


5

➢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防范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是今年重点经济工作任务之一,重点关注金融、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等三个方面风险。在金融风险方面,《报告》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房地产方面,《报告》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报告》要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6

➢ 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对国家十分重要。我国目前主要的口粮作物,如稻谷、小麦和玉米基本实现自给,但对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进口依赖度依然较高。例如,2022年我国棉花进口依赖度42%,大豆达到83%。因此《报告》中继续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同时,发展农业也要更多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我国种业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带动农业发展。


7

➢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报告》强调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8

➢ 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报告》将保障基本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放在重要地位。在养老方面,加强养老服务保障,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在医疗方面,《报告》提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生育方面,《报告》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观点二

新金融:金融稳定+人民金融

1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再迎重磅变革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

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共有13项内容,其中6项涉及金融,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再迎重磅变革。“五个一”即一委一行一总局一会一局格局形成。我们再一次见证历史。从改革方案的内容来看,既符合我国金融监管框架优化改革的演进规律,也吸取了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实践的经验。总体看,本次调整强化了金融监管之间的统筹协调,既可以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可以从微观对金融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干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将统一由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保障,有助于行为监管的强化统一,避免分业保护模式带来的责任不清等问题。

中国金融业改革的“12345+10”


随着此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落地,未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机构具有执法权,不仅对银行业、保险业,而且对所有金融业的行为具有统一监督管理职责。


中国保险业改革的“12345+10”


值得关注的同时还有证券业。2023年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同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历程

观点三

新双创:科技创新+财富创造

科技创造财富,财富温暖人生。把握住科技财富就能拥有未来。从垂直维度入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从横向维度入手建立智慧财富管理服务体系。

观点四

新构成: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而放眼全球,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俨然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全力打好国际“数字突围战”。


关于数字经济的通俗说法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其中,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治理体系建设构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环境,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传统的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构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但是不能简单地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之间画上等号,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只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


数字经济,作为一个内涵比较宽泛的概念, 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在技术层面, 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应用层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大部分为主要发展框架。其中,新基建与信创构成产业数字化的底座,数据要素价值化推动数字产业化,为新基建和信创奠定数字技术基础,进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闭环。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11月7日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指出,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据统计,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2%。

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增长迅猛、2020年的增速以9.6%领跑全球,但仍需培育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在数字经济规模上,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达5.36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但仅为美国13.6万亿美元的40%;在数字经济占比上,美国、德国等国的数字经济在其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比重均超过60%,而我国2020年的数字经济占比仅为38.6%。

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农业数字化全面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更多企业迈上“云端”;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49.4%,新增上云企业超过47万家,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它正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与数字经济强相关的则是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和组建国家数据局。成立国家数据局将有利于解决目前数据要素、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的制度性难题,有利于数据、算法、算力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形成数据要素流通和使用的良好发展格局,有利于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数字社会的迅速健康发展。国家层面以外,数字经济近年来也被写入各省的经济发展政策中。

观点五

注册制下产业与资本的发展方向

1

中国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工程院对26类制造业产业开展的产业链安全性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只能针对其中60%的产业做到真正安全可控,而其他产业对国外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依赖。

近半年中央重要会议关于产业政策加力的表述

2

产业主导权

产业主导权(Industrial Dominance),是指产业主体对产业发展和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应变力,可集中体现为对技术、市场或资本等客体要素的主导权。从历史来看,各国产业发展都遵循着基本的供需平衡经济规律,技术、市场、资本作为三个基本客体要素推动着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企业和政府则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主体要素。


只有掌握产业主导权,企业能扩大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定价权和市场份额,控制世界范围内该产业的财富流向,保持其在本产业内可持续的竞争力。


关于产业主导权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


· 从宏观层面看,产业主导权指一国政府部门对本国产业发展具有自由的产业规制能力、对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具有话语权。


· 从中观层面看,一国重要产业(如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具有免受外来干扰威胁、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从微观层面看,具体产业内的相关企业能凭借其对产业高级要素(技术、人才、品牌、渠道、组织等)的掌控从而控制产业链的高端、取得所属价值网的领导地位。通过对产业主导权的掌控,一国政府能更有效地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良好的市场行为,保障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不断地促进国民财富的积累。


· 通过产业主导权的掌握,企业能扩大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定价权和市场份额,控制世界范围内该产业的财富流向,保持其在本产业内可持续的竞争力。

3

注册制对产业主导权的影响

从宏观来看,一个企业或一国政府综合实力的最重要表现之一是其资本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从微观上看,资

本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具有产业投资(实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投资两种运作途径,同时资本市场的投资又对

产业投资形成巨大支撑所示。

4

注册制:最大的产业红利

5

注册制:最大的资本红利

注册制下,有助于新经济产业龙头的加速形成。注册制下,资本市场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亦是创业创新的“孵化器。同时,伴随着“助推器、孵化器”的发力,旧经济与传统经济将呈现出可喜的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式的出清态势。因破而立的则是我们所期盼的新经济和新金融(新资本)的重大进展。


注册制下,市场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①以VC、PE等为代表的创新资本将享受股权投资时代带来的重要发展期。②对券商来说,就会形成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倒逼机制,即倒逼中国的券商们必须变成真投行,必须变得会用专业创造价值,必须提高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水平。③对律师事务所与会计事务所而言,在招股说明书上签字和对企业进行会计审计等重要环节上,必须做到更多的敬畏,更多的责任与担当。④对企业则是IPO变得更容易更高效,接受资本的阳光雨露更顺畅,当然退市也会成为常态。⑤对投资者来讲,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正在逐渐主导整个市场,其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将渐占主流。同时也在倒逼机构投资者们蜕变成真正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

面对未来的机遇,需基于“资本市场机制+产业整合效率” 打造产业集聚漏斗模型,在产业链上集聚动能,放大资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