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下阶段三支柱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有哪些着力点?在12月23日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上,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探讨。
第三支柱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居民存款已经超过110万亿元,社会财富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的潜力巨大,为包括个人养老金在内的第三支柱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前理事长戴相龙介绍,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11月,人社部等5部门公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现已在36个城市、16家银行开始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此外,今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在总结过去试点基础上设计了个人养老金各种投资产品。可以预料,2023年将是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历史元年。
专家认为,现有第一、二支柱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不足,需要在第三支柱下积极探索。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王宏鹤认为,农村居民、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往往养老保障不足,开展养老金积累的手段比较有限。希望有更多金融机构针对这类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比如2021年6月银保监会启动专属养老保险试点,指导试点机构重点向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推广。目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件数约5万件,这种普惠性较强的产品随着时间的积累,业务规模会持续增长,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朱俊生表示,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潜力取决于制度安排。建议拓宽个人养老金参加范围,降低个人养老金制度门槛,让新经济、新就业形态中的灵活就业人员也参与其中,由此第三支柱才可能变成一个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此外,税收优惠政策仍有进一步完善空间。朱俊生认为,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来提高个人养老金税收抵扣额度,并拓展税收优惠模式,提升制度的覆盖面以及公平性。
尽管三支柱养老金积累已经初具规模,但下阶段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多位专家建议,下一步应探索打通第二与第三支柱。
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涛认为,当前,第二、三支柱联动不足,无法有效应对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背景下已有个人账户资金便携性不足的问题。此外,伴随预期寿命的提升,第二支柱下养老资金在领取阶段将面临更大的保值增值压力。
“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与年金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社部基金监督局原局长唐霁松表示,养老保险第二、第三支柱在制度上具备相互打通的可能性,要加以研究,鼓励在政策层面、运营层面、服务层面进行探索,实现第二、第三支柱的联动。
“目前一些职工在离职以后由于新单位没有建立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原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中的资产只能作为保留账户,个人也无法投资。对于此类情况可以研究考虑允许其转入到本人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由个人来投资。”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综合处处长刘卫表示,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第二支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既有利于第二支柱信息集中统一管理,也有利于二、三支柱的打通,还有利于为老百姓提供三个支柱的综合服务,便于个人能够提前规划养老安排,进行提早的养老财富的积累。国家也能够掌握三个支柱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推动三支柱协调发展。
刘卫强调,下一步,人社部将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探索推动养老金二、三支柱发展的有效举措。从市场角度而言,金融机构也应该立足第二、三支柱个人账户的私有属性和特点,加强相关政策宣传,加强资本市场培育,开发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引导有条件的群众积极参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